2019年11月18日上午,首届“京津冀多学科交叉智能机械”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lligent Machiner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IIM-BTH)在北京五环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近15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智能机械”的未来发展之道。
会议由北京工业大学和《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社共同发起并主办,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机械工程学会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会议旨在推动京津冀地区“智能机械”相关企业与国内外研究院校的交流和合作,探讨新机械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地区未来“智能机械”行业发展提供国际智慧和先进方案。
研讨会开幕式的领导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代表、北京市科技电子信息与新材料科技处副处长王红梅,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李金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海涛,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徐大湧,北京市机械工业局技术开发研究所副所长鲁险峰,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胡宁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吴斌教授。
与会领导和部分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志峰主持,北京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海涛首先致辞,李秘书长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给京津冀三地机械行业的协同发展带来重大发展契机。如何适应三地产业资源的重新调整和布局,适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现疏解承接、转型升级、结构调整、降本增效和高效协同的五位一体、同步落实,提高京津冀机械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整体竞争力,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奠定区域基础优势,成为京津冀三地机械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面向智能制造这个主攻方向,三地要充分沟通,基于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加强合作,把强基工程与智能制造紧密结合,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树立区域合作的标杆。同时探讨前沿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吴斌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指出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是学校“推进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召开,提升学校机械学科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团队、学者的深入合作。吴斌副校长也向所有参会专家发出诚挚邀请,邀请参会专家团队成员及“智能机械”领域的专家学者、朋友来北京工业大学做客访问,共同为京津冀地区未来“智能机械”行业发展奉献集体智慧。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工业大学无损与评价研究所负责策划,主题为“多学科交叉推动制造质量提升”,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胡宁教授、捷克的Alexandr Stupakov博士、台北科技大学的杨哲化教授和陈清祺教授、北京华欧世纪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康增桥执行董事和北京工业大学的刘秀成教授先后做大会主旨报告,内容包括大量客制化先进3D打印技术、高低温制造过程的超声监测技术、材料微损伤的非线性兰姆波技术,零部件性能和残余应力的微磁检测技术及应用等多个主题,与会代表积极参与交流,共同探讨“多学科交叉”和“无损检测技术”在推动制造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19日,研讨会设立了“关键零部件力学性能的电磁无损检测”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论坛”2个分会场。“关键零部件力学性能的电磁无损检测”分会场邀请到电子科技大学高斌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平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彤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范孟豹教授、首钢技术研究院王林高级工程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朋朋教授等做特邀主题报告,大家交流深入,都提出应积极推动电磁无损检测技术在关键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中发挥保障作用。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论坛”邀请到北京微纳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惠英、北京十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沈震、北京天工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军等多家智能制造领域的知名企业家以及河北工业大学杨伟东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刘赵淼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谢晋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张雷雨教授等多名高校教授从产学研用角度为京津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献言建策,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推进实施贡献一份力量。
参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论坛的部分专家学者
与会专家学者都表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先进制造和智能机械相关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交流,取得了圆满成功和丰硕成果,都期待第二届ISIIM-BTH的召开!